杨旭辰(Dana)
我校对外汉语系本科毕业生
现就职于上海美国学校,担任小学中文教师一职已有十余年,致力于向全世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文化并引以为豪。爱好阅读、听播客、看综艺、看展、小巷小店小吃小喝打卡拍照、Barre、普拉提、阴瑜伽、Shbam、Zumba Toning和爵士舞。
母校初印象
初来母校时觉得离家真近好开心!我高中是住读,所以非常喜欢离家只有三站地铁的母校。记得有一次体育课,我们就在文史楼前打羽毛球,看着很多普陀区的居民也在校园里穿行,就觉得这是和住宿高中不一样的,具有自由度的氛围。没有了围墙的开放式校园,和周边社区也融合得很自然。大学的“大”,应该体现在她的兼收并蓄上,对社区和师生是这样,对思想和文化也应该是这样。
我自己旅游的时候,也喜欢去各个国家的大学看看。像德国的慕尼黑大学、英国的剑桥大学和韩国的梨花女子大学,它们在建筑特色、风景人文和学术氛围方面,既保留了自己的独特风格,又和社区融合得很好,成为了很多人慕名而来的景点;同时社区也为大学提供了周全的配套设施和相得益彰的周边环境,比如剑桥附近的众多古堡中的学院,梨花女子大学附近的林荫道和美妆店。期待母校在曹杨街道也能早日成为学术+颜值双高的网红大学!
工作内容
目前主要是教外籍小学生中文,母语和非母语学生都教,最近母语学生占了绝大多数。每天几乎要上小学每个年级的课,非常忙。工作环境和氛围还不错,有自己的教室(教室同时也是办公室),校长也很理解支持。
工作感受
国际学校的工作是很忙的。很多local school的语文老师每天只有1-2节课;很多PYP国际学校的中文老师除了带班之外,每天也就一节课。而我们每天5节课的工作量,加上会议和备课,基本从进校到出校没有空余时间。做老师没有压力不大的,主要是要学会自己调整,我们的工作也有一个优点,就是因为校区偏远,通勤只能靠班车,所以不加班是共识。我自己也努力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划清界限。庆幸自己的工作性质,允许我每天的第二人生在下午四点半开启。当然,看着自己的学生成长,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,也是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之一。
求职经历
当初我的专业去国际学校的同学好像并不多。我自己比较看重专业对口性,又觉得比起其他学校的老师,国际学校老师没有家长群、职称、业绩压力,是教师行业里性价比比较高的职业,所以毕业投了上海所有的国际学校,大四也去过一些国际学校面试和代课。之所以最后选择上海美国学校,是觉得该校计之长远,愿意花好几个月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当时还是实习生的我,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校的综合实力、格局和价值观。
所学专业对目前工作的帮助
我想对于很多专业来说,工作后需要重新学习的一线实践经验,都是大学课程很难提供的。所以我很赞同“终身学习”这个概念——你知道的越多,你会发现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。而我心目中的大学学习,更像是抛开了就业济事的实用功利主义之外,对于人生实践、生命体验和性情习惯培养的“大”之学堂。学一些看似“无用”的知识反而更“有用”。比如我大学期间一次奖学金也没拿过,二专也只学了一年就半途而废,绩点只求自己看得顺眼就好,却会因为自己喜欢的老师和课程,大四实习请假不求学分去旁听,从不缺勤;也会和ciee交流生交朋友;大三开始就在多个语言培训机构兼职赚钱积累教学经验,认识了各个国籍各行各业的外国人,开启了自己对外汉语教学的兴趣。大学提供给学生的资源有很多,尤其是我们系,这些资源不仅仅是学术上的,要珍惜这个舞台上的每分每秒。
就业建议
随着大环境的变化,我也理解现在毕业生就业的难度,和我当时不可同日而语。首先,要有自己的理性思考 和对于局势一定的判断力。在竞争日益激烈,996“福报”和内卷盛行,同时大数据和短视频、自媒体泛滥,人的思想被信息茧房包裹的时代,如何保有自己的初心和逻辑思维,从而规划和决定自己的未来,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挑战。而作为我们学院的毕业生,在国际视野这一点上,应该已经具有相对优势,希望不管从事什么职业,都不要忘了大学所教给你的“无用”的知识。再者,在疫情和可能出现的新冷战国际格局下,健康管理和财富管理,是每个人从自身出发都可以开始规划起来的第一步。